宋•欧阳修《吉州学记》教学的方法,要依据各人的个性。
戒之以祸,不若喻之以理;喻之以理,不若悟之以心。
宋•吕祖谦《东莱博义》用祸福来告戒别人警惕,不如用道理来说服教育,使之从思想上明白道理。
滞者导之使达,蒙者开之使明。
宋•欧阳修《夫子罕言利命仁论》思想迟滞的人诱导他使他通达,愚蒙不懂的人开导他使他明了。
圣人之道,精粗虽无二致,但其施教,则必因其材而笃焉。
宋•朱熹《四书集注•论语集注》圣人的道理,精深与浅显在本质 上是一致的,但在施行教育的时候,就必须因学生的才而施教了。
各因其所长而教之者也。
宋•朱熹《四书集注•孟子集注》说明要因材施教。
圣人施教,各因其材,小以成小,大以成大,无弃人也。
宋•朱熹《四书集注》圣人施行教育,必须依据各人的不同资质和才能的针对性地进行,资质和才能小的就培养成低一级的人才,资历质和才能大的就培养成高一级的人才,所以说不会有不堪造就而要遗弃的人。
人之资质有高下,工夫有生熟,学问有深浅,不可概以此语之。
明•吕经野《答学生问阳明良知教人》人的资质、工夫、学问各有差异,不可一概而论。
圣人教人,或因人病处说,或因人不足处说,或因人学术有偏处说,未尝执于一言。
明•吕经野《答学生问阳明良知教人》圣人教人善于针对对方的毛病,不足或偏颇之处而施教,未曾只执着于一种讲法。
大禹治水,君子善导,导人必因性,治水必因其势。
汉•徐干《中论•贵言》大禹: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领袖,因治水有功,被舜选取为继承人而成为联盟领袖。善导:善于疏通引导。启发引导人必须依据人的心性情怀,治理水利必须依据水的趋向情势。
教者顺其性之所以近以深造之,各如其量可矣。
清•王夫之《四书训义》性:人的自然质性。量:容纳的限度。谓教人应顺着人的资质特性,采取切近的办法去加以深造,达到各人所容纳的限度即可。
教人至难,必尽人之材,乃不误人。
宋•张载《语录》教人最难,必须尽力发挥其长处,才不会耽误别人。
因人而施之,教也,各成其材矣,而同归于善。
明•王守仁《别王纯甫序》因人而施教,这才是教学,各人能尽其所长而成材,同样都达到善之目的。
教育诗句\名言警句
知其心,然后能救其失也。
《札记•学记》要了解学生的心理,才能使他克服缺点和过失。
教也者,长善而救其失也。
《札记•学记》教育,就是发扬长处,补救不足。
教思之无穷,必知其人德性之长而利导之,尤必知其人气质之偏而变化之。
清•王夫之《四书训义》长:长处。偏:偏颇,偏向。
深其深,浅其浅,益其益,尊其尊。
《墨子•大取》用深一点的知识去教育程度较深的人,用浅点的知识去教育程度较浅的人,用使其增长的办法对待人的长处,用尊重的态度去对待别人的自尊之处。
与人论学,亦须随人分限所及。
明•王守仁《传习录》与人谈论学问,也必须依随对方的才识限度。
善启迪人心者,当因其所明而渐之通,毋强开其所蔽。
明•洪自诚《菜根谭•修省》善于进行启发教育,就应当依据对方明白事理的逐渐使之通晓,切勿勉强去开导其不能通时之处。
教人者,成人之长,去人之短也。
清•魏源《默觚•治篇》教人育才,就是成就对方的长处,去掉对方 的短处。
夫子循循善诱人。
《论语•子罕》孔夫子善于循序渐进地教育诱导人。
攻人之恶,毋太严,要思其堪受。
明•洪自诚《菜根谭》批语别人的缺点错误,不要过于苛刻,要考虑他能否接受。
教人以善,毋过高,当使无可依据。
明•洪自诚《菜根谭》毋过高:不能要求过高。
教人言理太高,使人无可依据。
明•薛瑄《读书录》教人的时候讲的道理过于高深,反而使人无可遵循。
使辞足以达其智慧之所至,事足以合其性情之所安,弗过其任而强牵制也。
汉•徐干《中论•贵言》要使得言词足以表达其智慧所达到的地步,处事足以适合其性情所习惯的方面,而不要超过其承受的界限而强人所难。
学者气质各有利钝,工夫各有深浅,要是不可限以一律。
宋•吕祖谦《与朱侍讲书》气质:指的的生理、心理等素质,是在人的生理素质基础上,通过生活实践,在后天条件影响下,并受人的世界观和性格等制约的个性色彩。
天下有真教术,斯有真人才。
清•陈宏谋《<养正遗规>序》天下有正确的教育方法,就会有真正的人才。
通其变,天下无弊法;执其方,天下无善教。
隋•王通《中论•周公》通晓事物的变化而不墨守陈规旧制,那么就没有造成不良后果的法律;执着一成不变的道理,那么就人会有良善的教育。
教人为学,不可执一偏。
明•王守仁《传习录》不可执一偏:不可局限于一个方面。
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。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
《论语•述而》悱(fěi):口欲言而不能的样子。隅(yú):角落。教学生,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,不去开导他;不到他杨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,不去启发他。举一不能反三,便不再教他。
闻一以知十。
《论语•公冶长》指学问厚积的人能融会贯通,善于由此及彼。
叶落知秋,举一明三。
宋•普济《五灯会元》树叶落知秋天到来,从一个事例可推知许多方面。
君子之教喻也,道貌岸然而弗牵,强而弗抑,开而弗达。
《礼记•学记》弗:不。强:勉励。有修养的人教育学生,诱导他们而不是牵着他们学习,启迪他们而不是代替他们去弄通一切问题。
引而不发,跃如也。
《孟子•尽心上》拉开了弓却不放箭,做出跃跃欲试的姿态。喻教育别人应善于启发,使人能自求自得。
每进讲,必引经执义,广譬曲谕。
明•张敬修〈文忠公行实》每逢讲学,必然引经据曲,紧抓住其中之义,多方开导,委婉使人理解。
求则得之,舍则失之,是求有益于得也,求在我也。
《孟子•尽心上》求:探求。得:得益,领悟。
圣人教人,皆略启其端,使学者深思而自得之。
明•薛瑄《读书录•教人》启:启发。端:开始。
学问也要点化,但不如自家解化者,自一了百当;不然,亦点化许多不得。
明•王守仁《传习录》卷二 化:指点化生。强调作学问要靠别人指点开导,但更为重要的是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如此才能举一反三,一通百通。
教在我而自得在彼。
清•王夫之《四书训义•论语》所以,教学在于老师而自求自得则在于学生本身了。
善学者,师逸而功倍,又从而庸之;不善学者,师勤而功半,又从而怨之。
《礼记•学记》善于学习的人,教师安逸但功效显著,并且受到称赞;不善于学习的人,教师勤苦但功效减半,并且遭埋怨。
人岂不欲有所能已,要可责之?须求其有渐。
宋•张载《学大原下》人们均有学好某此本领的要求,这怎么能责备他们呢?因而就必须要求循序渐进地教导他们。
君子教人有序,先传以小者近者,而后教远者大者。
宋•朱熹《朱子语类》卷八 有德者教人循序而行,先传授小和近的方面,而往后就教授深远和宏大的方面。
童子以记诵为能,少壮以常识为本,老成以德业为重。
宋•陈亮《赋武川陈童子序》少年儿童以记忆背诵为能事,青壮年以学问见识为根基,阅世深的老人则以进德修业为重要。
方其幼也,不习之于小学,则无以收其放心,养其德性,而为大学的基本。
宋•朱熹《小学辑说》小学:蒙童学的文字学。大学:四书五经一类的学问。刚所幼时如不熟习文字学,则无法凝聚其散漫的心志和涵养其德性,而打下进一步学习儒家“四书”等经典的基础。
由纲及目,由浅入深。
清•佚名《杜诗言志》卷四纲目:主体部分和分述部分。
上一篇:
关于霜降的诗句精选下一篇:
古代形容美女的诗句精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