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州杂诗其五,是这一组诗中的第五首,以马抒发作者的情怀。本文秦州杂诗其五由谜语网编辑收集整理,希望大家喜欢!
原文:
秦州杂诗之五
杜甫
西使宜天马,由来万匹强。浮云连阵没,秋草遍山长。
闻说真龙种,仍残老驌驦。哀鸣思战斗,迥立向苍苍。
秦州杂诗之五背景:
公元755年,即唐玄宗天宝十四年,安禄山史思明相继发动叛乱,一度攻入唐朝首都长安。唐玄宗逃难奔蜀,太子李亨乘机在灵武继位,名号肃宗,自此,拉开了玄宗和肃宗父子之间的权力斗争。为了扎稳脚根,把住权位,肃宗极力排斥玄宗旧臣,宰相房玄龄成为首革之人,被罢去相位,同党受株连,京师大云寺主持赞公和杜甫均为房玄龄至交,因而皆受牵连。赞公被贬,只身西去秦州,杜甫出走华州司功参军之任。
东边仍有战事不能去,北上则不言谈,南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,唯有西边的秦州暂时相安无事,且有自己的从侄杜佐和至交赞公和尚都在那里,自然成为杜甫远游的目的地。
公元759年,即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,杜甫携眷西行,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了秦州。起初杜甫全家住在秦州城里。在秦州的日子里,杜甫游历古刹名寺,走亲串友,访谈作诗。隗嚣宫、南郭寺、太平寺、麦积山石窟寺……无一不成为其踏访之处,且留下了千古绝唱。
杜甫将这一切用诗书的形式记载下来留给后人,这就是著名的<秦州杂诗>二十首,在秦州的前后共三个月中,诗人共写出了近百首诗作,这些诗与杜圣杜甫都使天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文化色彩。
秦州杂诗之五赏析:
这首诗借咏马以抒怀。诗中前四句写自从汉朝使节张骞从西域引入“天马”以来,就不断有良马被带到中原,至今已是数以万计了。但这些神马并没有发挥它们的作用。宜:得到。浮云:良马名,这里代指一切良马。据史书记载,公元759年3月,九节度使惨败邺城,战马万匹,仅剩三千。这首诗的三、四两句很可能就是为此而发的。“浮云连阵没”,用正面描写法,“秋草遍山长”,用侧面烘托法,前句是因,后句是果。
后四句单写驌驦。驌驦传说中的神马。驌驦之为真龙种,只是一种传闻,因此诗句以“闻说”起头。
“龙种”将绝,惟一留下来的也已老,这是诗人的感慨所在。但是,驌驦虽老,仍不愧龙种之后,它迥立荒野,向苍天而哀鸣,意在期待和盼望驰骋沙场为国立功的机会。杜甫笔下的老驌驦却是独立于广漠之上,昂首向天,萧萧长鸣,它不仅具备千里之志,就是立即让它参加战斗,也能够建立功业。
杜甫绝不是为写马而写马的。诗人虽然穷愁潦倒,在战乱之中流离飘泊,却从来不忘国事。诗人从良马引起感兴,以驌驦自喻,抒发自己在处境十分艰难的时候,仍然渴望为国立功的心情。同时也有“怀才不遇”,才不得施展感慨于其中。
作者简介:
杜甫(712-770),字子美,汉族,唐朝河南巩县(今河南巩义市)人,自号少陵野老,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与李白合称“李杜”。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“小李杜”区别,杜甫与李白又合称“大李杜”,杜甫也常被称为“老杜”。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,被后人称为“诗圣”,他的诗被称为“诗史”。后世称其杜拾遗、杜工部,也称他杜少陵、杜草堂。
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,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“奉儒守官”的家庭,家学渊博。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。另一方面则表现他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的政治理想,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、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,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。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,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。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,杜甫创作了《春望》、《北征》、《三吏》、《三别》等名作。759年杜甫弃官入川,虽然躲避了战乱,生活相对安定,但仍然心系苍生,胸怀国事。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,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,从其名作《饮中八仙歌》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。
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,他有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的宏伟抱负。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,但后来声名远播,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,大多集于《杜工部集》。
以上这篇秦州杂诗其五就为您介绍到这里,希望它对您有帮助。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,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。更多古诗词尽在:诗句大全!
搞笑谜语,脑筋急转弯,祝福语,每日惊喜不断,尽在谜语网!
上一篇:
堂成 杜甫 诗歌鉴赏答案下一篇:
立春 杜甫